【德新社柏林3月31日电】题:幸福的秘诀(作者 安德烈亚·巴泰勒米)
幸福的钥匙在哪里?朋友、幽默感、性还是钱?传统看法认为,幸福没有确定的配方。但多年以来,努力研究幸福的定义、源起和对个人社会影响的科学家不断增多。
他们的研究考虑到幸福的社会、经济和心理因素,他们都在为某种很难固定的东西寻找配方。或许的确存在几种适合所有人的关键幸福原料,无论大家的个人情况和文化背景如何。新近出版的《世界幸福年鉴》就提出这种观点。这本书分析了全世界在幸福研究领域最出色的100位学者的论述。
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的吕特·费恩霍芬教授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专家。他把幸福定义为“对生活的主观欣赏”。他向148个国家的人们提出一个问题:“把一切考虑在内,当下你有多幸福?”
费恩霍芬用1至10分制确定,地球上最幸福的国度是哥斯达黎加(8.5)、丹麦(8.3)、加拿大(8.0)和瑞士(8.0),最不幸福的国度是津巴布韦(2.8)、多哥(2.6)和坦桑尼亚(2.6)。
多数研究者都强调,登上《福布斯》杂志的世界富豪榜不能保证拥有幸福充实的人生。幸福并不随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增长,挪威的例子就说明这一点。研究人员花多年时间研究挪威的幸福程度,这个物质上非常富有的国家在费恩霍芬教授的幸福量度表上得到7.9分。
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·莱恩说:“脱贫后,收入的增加几乎对幸福没有影响。”
拥有较少财富而感到幸福则意味着不与物质上更富裕的人作比较。艾奥瓦大学教授戴维·沃森建议:“摆脱妒忌对你的束缚。”巴黎索邦大学的克洛迪娅·塞尼克教授建议:“不要拿自己和别人比,专注于你自己的计划,要有理想。”
然而,学者的观点发生了分歧。视文化背景而定,他们要么更重视个人发展、内在生活和对幸福的积极追求,要么关注服务于更大的善以及实现一个实用的社会——构成这个社会的要素有时候彼此矛盾。
亚洲学者更多地把这最后一方面看作幸福的关键。香港大学教授丹尼尔·舍克说:“平衡阴阳,你就可以实现内在和谐,促进内在的幸福感。”
关于信仰和宗教对幸福的作用,人们观点各异。但很多学者确实认为,宗教信仰确实有助于幸福。他们认为,彻底理性的人不大可能幸福。
但是,幸福的能力只是命运吗?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索尼娅·柳博米尔斯基说:“我们感受幸福的潜力有50%是天生的。10%与我们的生活条件有关,但40%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。”
她花20年研究这个问题。她的很多同行认为,可以通过训练和学习获得感受幸福的能力。比如,这可以通过关注积极方面、把失败看作有益的经验来实现。
有些学者强调锻炼、幽默感、工作、健康和性。另一个因素是更精心地利用时间。还有一种值得一试的办法:培养自己对玩乐的兴趣——尽管对内向性格的人来说如何做到这一点不那么简单。
另一派的看法有希望使地球上的每个人都获得幸福。这种理论认为,你应当培养作为社会动物生活的能力。你应当发展友谊、伙伴和亲情,创造在压力下也能持续的可靠的关系和网络。形成对你周围环境的兴趣,为他人服务。
那么,幸福的配方呢?萨格勒布大学的心理学家杜布拉芙卡·米克洛维奇和迈达·里亚夫斯列出6种关键要素:亲密可靠的朋友、稳定的爱情生活、适合你能力的工作、足够的生活费用、每天至少3种积极的体验以及对自己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激。
除此之外,还有5种东西可以帮助你获得幸福:有一个或几个孩子、信仰上帝、获得更多教育机会、健康的身体和很少失望。所有这些再加上坚定的信念和更多积极的情绪。行啦,享受幸福吧!
|